補充阿法博士,找到一些"蕃鬼荔枝"的資料:

據我吃釋迦的經驗,阿武右手的就是細麟種,左手的是粗麟種。

最近都少見囉,都是那種超級大有一層白色農藥附在皮上的!所以就少吃啦!有些台灣人拒吃釋迦原因就是因為農民吸入太多農藥而簡短壽命呢!
南美水果安身東台灣
釋迦雖不是台灣原產的水果,但是引入島上種植至少也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,而台東釋迦的蹶起,成為無人可及的夢幻產地卻僅僅是近二十多年來的事。1624年,明天啟四年,荷蘭人由安平登陸建立據點,開始營建熱蘭遮城(Zeelandia),原產於南美洲的釋迦也經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,在台南附近種植。十七世紀中葉,永曆五年,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飄流至台灣,被荷蘭人迎為上賓,在台南見到了不曾出現在中原的南方異果:釋迦,並作了一首「釋迦果詩」:「稱名頗似足誇人﹐不是中原大谷珍,端為上林栽未得﹐只應海島作安身。」自喻在台灣島上安身的境遇,卻也意外地留下釋迦的歷史記錄。
台灣特有優異品系
但故事並沒有結束,大量種植之後,因實生苗變異,釋迦在台灣也開始出現了許多新的優秀品系,從果粒小,多籽,但卻香氣濃郁的細鱗種到果實稍大,風味佳的粗鱗種,然後在民國87年間更出現了果型更大的軟枝種,接著由粗鱗種又衍生在都蘭的果園發現的,品質更優異,又稱為台東一號的都蘭種,以及現在正是當紅,果實可達2斤重的大憨種。現在台灣的釋迦果農大多進行人工授粉,並且採用實生苗種植,未來有更多的機出現新的釋迦品系,讓台灣的釋迦風味有更精彩,更多元的變化。為了有更多的種源,台東農改場也引進了紫色種釋迦,雖然品質中等,但是顏色呈紫紅色,相當特別,也有果農少數種植,供應本地的市場。
在眾多的品系中,軟枝種的種植面積最為廣闊,高達兩千公頃,不過很矛盾的是,軟枝種的甜味、香氣與綿Q度都比不上粗鱗和都蘭等品種,因為果皮較厚,可食的果肉比也不高,再加上不耐放,兩、三天就後熟,並非特性完美的品種。不過因為產量穩定,又不易裂果,更重要的是果型大,很討市場的喜好,可以賣得好價錢,難怪成為目前台灣釋迦果農的最愛。一般而言,種植於溪邊沙礫地的軟枝種會比較好吃。至於香氣迷人的細鱗種,因為果型小,已經幾乎被淘汰了。而相當美味可口的粗鱗種因為冬季較容易裂果,也同樣日漸減少,現在只剩下不到500公頃。台東的果農現在大多將希望寄託於風味佳,口感更Q,果實大又較耐存的都蘭種,以及碩大驚人,但甜味較低,帶一點粉粉沙質口感的大憨種。